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 魏传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正义思想

魏传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20


作者 | 魏传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标题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正义思想》

首发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网络版略有删减




原文提要

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思考正义的“始源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拜物教批判与正义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同构性。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物的背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进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天然性。从拜物教、价值形式与历史过程的关系中,马克思总结出了“正义”的“历史性”特性,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永恒性。当然,揭穿拜物教将物化的社会关系神秘化和永恒化的意识形态企图,也就容易拨开资本主义正义观精心设计的意识形态迷雾。通过拜物教批判的语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确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给予了强烈的正义性谴责,“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缺席。



马克思认为,受拜物教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透视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从而产生资本主义制度“天然正义”和“永恒正义”的错误观念,而要解构这一假象,就不可避免地展开拜物教批判。



一、

揭示真实的社会关系:拜物教批判和正义批判的共同指向


我们知道,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产品支配生产者,对象支配主体,已实现的劳动支配正在实现的劳动”,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奴役人。著名学者张一兵称之为人类主体的“物役性”。物役性现象及其在观念上的肯定映现就是拜物教,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就是要澄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主客颠倒的客观事实,以及对这种客观事实进行掩盖、迷惑的意识形态(当然也包括思想形式的无意识)实质的揭露。


而社会关系则是马克思拜物教批判首先展开的历史现象学透视。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是资本拜物教,其实质都是颠倒了物神与产生这些物神的社会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使个人从属于异己和神秘的物的社会关系,所以需要把已经颠倒的物的关系颠回到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生产的目的并不是直接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取更多的价值。一旦商品中主体间关系以一种客观化的方式呈现,商品、货币与资本等等概念成为一个个自身独立的、实在的技术术语,主体的相互关系转化为物与物之间表面的自然关系的网络,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过程。


马克思在拜物教批判的过程中所展开的正义批判,首先是围绕社会关系向度的澄清而展开的。马克思非常警惕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被物化的现象,因为物化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被理解为天然的、必定的存在。进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可由此预设为“对等性”,即把迥然不同的事物看作等价的物,甚至可以利用数学公式来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的公平性。这样,公正的价格、公平的工资、平等交换等等说辞也就自然而然地登堂入室了,主体之间是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均衡性等认识论成为众人的共识。


马克思非常清楚,“物的外衣下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在数量化的外衣下是质的活的内核”,“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作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外在关系存在,只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所谓的形式平等,首先是指他具有平等的形式,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之间的等价交换,或者用黑格尔对抽象权利的分析中指出的那样,订立契约的行动确立了订立契约者之间的平等,又或者马克思所讲的,“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其次,这种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所以马克思提出平等的关系仅仅“考察的是形式规定”。这是一种什么“形式”呢?马克思认为是使抽象关系普遍化的形式,包括人和物双向的抽象化与形式化过程。


马克思透过物的天然正义看到的是大量的个人即雇佣劳动者为资本这种站在他们之上并反对他们的客观力量所支配。这种支配形式在表面的交换过程上表现为自由和平等,但在深层的生产过程中,支配关系就显现出来了,支配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即剥削,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不断地生产自己的对立面,即异化。



二、

揭示“历史性”:拜物教批判和正义批判的共同目标


在哲学形而上学的层面,资本拜物教和资本主义正义观均包含对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的理解。马克思还要批判资本主义“特定的社会关系”“永恒性存在”的观点,还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特征。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不是通过抽象本质的哲学公设,而是通过科学研究实际存在的经济现实及其具体的历史表现形式完成的。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改变着世界以及人的社会关系,历史不仅是物或观念的历史,更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历史,后者引领着前者的历史发展,是前者的历史存在方式。如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的,那么由其决定的拜物教观念和正义观念必将进入历史的更替,历史最终将消灭之,包括任何建立永恒秩序和永恒观念的尝试,也都是如此。


马克思看到,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表现和替代的社会现象除去社会性关系被遮蔽外,具有历史规定性的资本也被遮蔽了,不论是拜物教还是资本主义正义观念都存在着将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特殊性的东西的特质一般化的倾向,从而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物质力量的超历史性观念。


马克思提出,商品拜物教是随着“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这种价值形式的颠倒性而逐渐衍生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这样,探讨价值成为价值的社会历史形式就成为马克思理解拜物教和正义观念的历史性极为关键的入口。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关于劳动一般的特性的理论,而是对作为一种财富形式的价值的历史特性的分析。马克思在对价值形式的历史梳理中,特别提出在资本主导的时期,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必然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以及以无产阶级的劳动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内在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使得“资本自动增值”的拜物教自然衍生出资本主义交换是纯粹的、超历史正义的观念。可见,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历史过程详尽性阐述澄清了拜物教的历史性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也澄清了资本主义正义观念的历史性。



三、

揭示意识形态特征:拜物教批判和正义批判的共同对象


马克思洞察到,经过“资本的辩护士”和政治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努力,抬高商品、货币和资本的作用明显掩盖了剩余劳动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真相,贬低了劳动工人的价值,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合法性辩护,而这就是拜物教的意识形态特性。


拜物教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借助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这种“神秘性”和“魔法妖术”,商品、货币、资本产生了巨大威力,获得了人们的顶礼膜拜,而忘记了本质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此他们就可以宣布资本主义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不仅如此,拜物教作为一种虚假观念在维系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方面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在拜物教的影响下,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束缚的实际生产当事人每天都同商品、货币、资本这些形式打交道,也会感到很自在,在日常观念上觉得这是“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拜物教刺激着人们的主观意识把“劳动的社会性质”误认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不仅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事实,而且把市场交换语境中的“平等”“自由”“个性”扩展为自由、平等、正义等一般性的意识形态,把交换领域的具体概念给普遍化了。将“历史”(交换社会特定的社会属性) 看作“自然”( 物的“内在属性”) 不仅是拜物教意识形态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批判的核心。马克思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套路与拜物教如出一辙,将历史的、社会属性的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装饰成自然的、永恒的、不受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的原则。


马克思看到,不论是“拜物教”还是“资本主义正义观”本意是以雇主利益为出发点来组织整个世界的道德和知识武器,其目标是拥护和修饰资本主义制度,但二者又都被塑造为关于社会的普遍理论信念或公共的自我想象。


正义概念毕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其强调的自由、平等、自由契约、人身独立并不是实质性的、真实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拜物教有意掩盖这一事实,通过资本不依赖于劳动而是自我形成的所谓客观现象出发创制出“资本对他人劳动的果实有永恒权利的结论”,或者“从简单而‘公正的’等价物交换规律中引申出资本的赢利方式”。


马克思认为,拜物教和正义的意识形态幻象之所以能够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与事物的本质不是合而为一的。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臣属于一种社会统治体系,而且这一体系看起来并非社会的,而是“物的”。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历史性对立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由于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拥有者的关键地位,资本主义主要的社会关系中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存在明确的剥削关系,即资本家对未付酬劳动的剥削,而剥削方式就是资本家以不付等价物方式占有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并用它来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对于马克思来说,由于在实际上剥夺了社会成员获取和使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正当权益,依靠财产所有权获取纯经济租金是不公正的,而设置这一机制的制度都是一种剥削制度。而剥削的大量存在表明资本主义的“法权正义”实际上最后演变为了资本家攫取他人的未付酬劳动的权利,这样所谓的权利平等、自由契约、人身独立都发生的“辩证的转变”。



四、

结语


正是通过拜物教批判揭示了物的背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马克思断然否定了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所谓天然性。从拜物教、价值形式与历史过程的关系中,马克思得出了正义观念的历史性。当然,在拜物教时代,让无产阶级洞悉正义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还原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揭穿将物化的社会关系神秘化和永恒化的意识形态企图,唯有如此,才能揭开资本主义正义观所精心设计的意识形态迷雾。



原文即将上线官网和数据库,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 | 李 林: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 | 周 婧: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音 频 | 张玉洁

图 文 | 邹雅嘉

审 核 | 闫月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